2022-01-12 14:35:18
為幫助農戶解決后顧之憂,盧華兵在銷售方面下功夫,探索建立了“科技+產業(yè)+電商”的精準幫扶模式,借助農村電商平臺搭建線下體驗館“溪農驛站”,培育“溪農”直播電商基地,推進產銷對接,實現了“先進技術下鄉(xiāng)、綠色產品進城”的合作雙贏。
“剛回復好‘浙耳508’基地的新品黑木耳種植農戶的問題,得再去檢查水果玉米的育苗工作。下午4點,還要趕去做育種研討會的準備工作……”1月5日,在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大溪口鄉(xiāng),浙江省級科技特派員、浙江省農科院玉米與特色旱糧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盧華兵笑稱。
年關將至,盧華兵依舊忙碌。自2019年被派駐至大溪口鄉(xiāng)并兼任溪口村第一書記,盧華兵以建基地、投產業(yè)、創(chuàng)品牌“三招”,已助力溪口村集體收入累計增長62萬元。與此同時,以科技特派員工作為抓手,浙江省農科院和大溪口鄉(xiāng)積極探索“農科院指導+村集體主導+第三方運營”的生產經營模式,助力村集體經濟發(fā)展。
因地制宜,山村培育特色產業(yè)
大溪口鄉(xiāng)地處金華武義縣南部山區(qū),山地多、良田少。當地村民收入以農業(yè)種植為主,以往因缺乏規(guī)劃,未形成特色產業(yè)。在盧華兵的對口幫扶下,該鄉(xiāng)于2019年初引進種植水果玉米“雪甜7401”品種。
“‘雪甜7401’是甜玉米中的精品,生育期短,大溪口鄉(xiāng)生態(tài)環(huán)境好、日夜溫差大,適合種植。”盧華兵說,起初在溪口村找不到適合的土地,幾經輾轉,才以每畝400元的租金向溪嶺腳村租了30畝土地,建設扶貧產業(yè)基地,承接水果玉米項目。
有了土地,盧華兵得以一展拳腳,在病蟲害防控、用藥施肥、選擇苗床、購買育苗基質等環(huán)節(jié),悉心指導農民。盧華兵來到大溪口鄉(xiāng)的第一年,脆甜爽口的水果玉米讓當地農戶嘗到了特色產業(yè)的甜頭:試種植的30畝水果甜玉米,為村集體和農戶增收近20萬元。
2020年,大溪口鄉(xiāng)將水果玉米基地種植面積擴容到60畝,還新建了14個標準化大棚。“在溫室大棚的助力下,水果玉米提前一個月上市。”“雪甜7401”種植戶聶先兵說,越早上市越賣得出好價錢,保守估計每畝收入達1萬元。
除此之外,在調研大溪口鄉(xiāng)的水質后,盧華兵決定引進黑木耳品種“浙耳508”。前不久,看到上門指導的盧華兵,“浙耳508”種植基地負責人王秀權忙拿著新摘的黑木耳上前討教:為什么這一批黑木耳的根莖特別厚,可食用部分卻太瘦?
對于這種自己已經長期研究過的新品木耳,盧華兵經驗頗豐,“這幾天山里雨水多,要注意菌種的擺放,合理通風,就可以避免類似的問題。”
目前,“浙耳508”種植基地還是一片試驗田,共8畝。王秀權粗略算過一筆賬——8畝地現有7.5萬株菌種,干木耳可年產7.5噸,直接經濟效益便可達30萬元,將有效帶動周邊種植農戶增收。
產銷對接,農戶增收有“壓艙石”
實現長效的產銷對接,穩(wěn)步帶動鄉(xiāng)村振興是當前產業(yè)扶貧最關鍵的一環(huán)。特色產業(yè)怎么賣出好價錢?如何更好地帶動村集體收入?這一直是盧華兵在思考的問題。
產銷對接是關鍵一步。為幫助農戶解決后顧之憂,盧華兵在銷售方面下功夫,除了組織愛心購、舉辦采摘游外,還探索建立了“科技+產業(yè)+電商”的精準幫扶模式,借助農村電商平臺搭建線下體驗館“溪農驛站”,培育“溪農”直播電商基地,推進產銷對接,實現了“先進技術下鄉(xiāng)、綠色產品進城”的合作雙贏。
“玉米基地產生的經濟效益,每年會以分紅的形式返還部分給村集體。同時,我們以最低每天100元的薪酬聘請當地10余名貧困戶負責基地日常維護和管理。”盧華兵說,此前村民們種植的普通玉米,每畝的年產值只有600—700元。相比之下,水果玉米一上市就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經濟效益是普通玉米的10倍以上。
大溪口鄉(xiāng)黨委書記金秋雨介紹,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盧華兵發(fā)揮科技特派員作用幫扶農戶,成效顯著。目前,溪口村低收入農戶有43戶,共69人,2020年人均收入已全部達到9000元以上。
此外,經浙江省農科院與地方科技部門推動,扶貧產業(yè)基地中的水果玉米、新品黑木耳注冊了“隱浦溪”商標,從數字化生產到品牌化銷售的全產業(yè)鏈條逐步形成,農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實現共同富裕關鍵在‘三農’,武義縣是浙江山區(qū)26縣之一,是浙江推動共同富裕的主戰(zhàn)場。”金華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深化院地合作,助力科技特派員推廣新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幫助低收入農戶增加收入,帶動產業(yè)發(fā)展,為浙江高質量發(fā)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qū)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