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4 08:53:51
拉薩市曲水縣鑫賽瓜果蔬菜種植基地的農產品都附上標有藏漢雙語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緢笥浾摺±铢i 攝
從土豆、白菜、蘿卜“老三樣”到如今品類豐富的瓜果蔬菜,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西藏正在創(chuàng)造著一個“菜籃子”奇跡:蔬菜旺季自給率近100%,淡季自給率超五成。隨著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對“菜籃子”提出了更高要求,那就是要吃鮮吃好吃得放心。拉薩市開創(chuàng)全區(qū)先河,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多種管控手段不斷創(chuàng)新,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全覆蓋,保障了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把好源頭關,多重檢測成就放心菜
“作為蔬菜瓜果生產基地,我認為質量遠比產量重要,這是市場的基礎,也是品牌的保障。”在拉薩市曲水縣鑫賽瓜果蔬菜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內,副理事長郭先剛道出了他多年從事農產品種植的心得。今年44歲的他在西藏打拼已有20個年頭,從租種大棚蔬菜,到現在擁有386棟大棚,日供蔬菜近2萬斤。“這十年來,我的基地蔬菜瓜果抽檢合格率都是100%,沒有出現過一次質量安全問題。”由于質量過硬,基地每天有2批次的蔬菜直供拉薩西郊最大的農貿市場。
“只要說起鑫賽蔬菜,那就是放心菜。”國家每季度一次例行檢測,市、縣不定時每月近10次抽檢,再加上基地的快速檢測室,自上而下對于質量的多重把關給老郭吃了“定心丸”。目前基地出產的42個品種的蔬菜瓜果都是無公害產品。
農業(yè)投入品質量是決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源頭,散戶合供、農資統(tǒng)供,46戶種植戶的蔬菜統(tǒng)一供應,在質量管控上如何行之有效?郭先剛認為,把好農資進口和基地出口是關鍵。一方面由基地統(tǒng)一采購農資,再根據每戶租種大棚數量、農資需求量平價轉售給種植戶。對個別特殊需求的農資,必須由種植戶憑身份證到指定農資店進行備案登記購買。在農資環(huán)節(jié)上把好入口關和信息追溯,有效杜絕了高毒、禁用農資流入基地。另一方面按種植戶產品分類登記、分批出廠,在產品出基地的時候已經知道今天出了哪幾個種植戶的哪些品種,市縣可以追溯到基地,基地再追溯到種植戶。
強化檢測追溯體系,完善監(jiān)管體制
一大早,在拉薩市娘熱路菜市場,商販們正忙著整理新鮮購進的蔬菜,依次疊加的果蔬種類琳瑯滿目,前來買菜的市民已絡繹不絕。市場一側的墻壁上,大型的LED屏幕滾動閃爍,蔬菜價格、農殘檢驗結果都會實時公布。如果銷售不合格產品,最嚴重的處罰是被撤銷經營資格。數據顯示,2019年拉薩市速測檢測點抽檢各類蔬菜瓜果品種100余種,抽樣9000余個,合格率99%以上。
拉薩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從無到有,構建形成了“兩個體系”。拉薩市農業(yè)農村局負責人表示,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中,由面及線、點線結合,已建設1個市級質量安全檢測中心、6個縣級農產品質檢站、23個鄉(xiāng)鎮(zhèn)檢測室和10個生產基地快速監(jiān)測點等覆蓋全市范圍的檢驗檢測點23個、道口檢疫點10個。以“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溯”為目標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和信息追溯體系已基本搭建,目前拉薩市有種植基地追溯點11個、養(yǎng)殖基地追溯點6個、屠宰場追溯點2個,農資追溯點17個。
在監(jiān)管機制完善上,針對農業(yè)執(zhí)法力度和處罰尺度問題,拉薩市專門制定出臺《拉薩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追究制度》《拉薩市農產品質量安全“黑名單”管理制度》等,而在依法監(jiān)管、行刑銜接上,《拉薩市農牧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督行政執(zhí)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制度》和《拉薩市農牧產品重大案件掛牌督辦制度》的出臺,無疑在聯合執(zhí)法、重拳打擊上邁出了堅實一步。
正是由于在制度層面、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拉薩市農產品從“產得出”到“管得住”,目前已創(chuàng)建國家級質量安全縣1個,自治區(qū)及質量安全縣4個,市級質量安全縣3個,成為西藏首個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區(qū))全覆蓋的地級市。
瞄準問題,補齊短板,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模式
“下一步,我們將創(chuàng)建國家級質量安全市,對此我們有信心,但同時還面臨一些問題。”拉薩市農業(yè)農村局質監(jiān)科科長達珍說。首先是農產品生產供應主體方面,內地進藏的蔬菜由于跨省區(qū)運輸,在監(jiān)管上存在脫鉤和漏洞。本地種養(yǎng)殖散戶由于規(guī)模小、分散,其產品在進入市場時無標識、難以判斷來源,在監(jiān)管上難度較大。其次,流通環(huán)節(jié)監(jiān)管仍是短板,特別是產品準出和市場準入、農產品安全監(jiān)管和市場監(jiān)管銜接方面仍缺少行之有效的銜接和聯動。
對此,達珍表示,重點還是要放在抓基地和抓市場上來。一方面屬地管理、集中管理,把好農產品安全生產,逐步走基地直供模式;另一方面市場準入,“帶牌”進市場。
而今年剛剛試行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無疑成了一劑良方。記者看到,小小合格證上不僅標明了農產品的名稱、數量、開具日期、生產主體、承諾聲明等信息,還印有醒目的二維碼,消費者可以掃碼查看該農產品生產溯源信息。
一式兩聯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一份進市場、一份在基地留底。看著自己的“上海青”上車后附上合格證,鑫賽蔬菜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種植戶朱大哥心里更有了底氣,“有了這個證就是質量的保證,帶證賣菜,賣的人放心,買的人也放心。”
拉薩市農業(yè)農村局經過深入調研,精心制作藏漢雙語“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及“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宣傳手冊”,通過入戶宣講、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引導,使廣大生產者和群眾普遍接受認可并積極支持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推行工作。據統(tǒng)計,截至5月底,拉薩市各類生產主體已開具合格證823張,附帶合格證上市農產品5406.6噸。記者 李鵬 黃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