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7 14:44:00 李昊 馬曉剛
初夏時節(jié),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恰臺吉村的千畝有機水稻種植區(qū)迎來插秧期,田間地頭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中科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少揚團隊為育種所建設的“數碼農場”前幾天剛完成插秧。
這個“數碼農場”是面積10畝的水稻田。而之所以叫“數碼”,是因為這里的11萬株水稻,每一株都有自己的編號,像“身份證”一樣用來精度記錄和收集水稻的DNA信息和農藝性狀等,每一株都有獨立的成長檔案和可追溯體系。
“數碼農場”由內蒙古稼泰綠色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在北京室內播種再郵寄到土默特左旗進行浸種、催芽,最后移栽插秧。林少揚介紹,“數碼農場”主要運用染色體組設計分子育種技術,分析某品種水稻生產應用中的基因缺陷,并加以精準改良,可以挖掘適宜不同地區(qū)種植的不同水稻品種。
林少揚說,“數碼農場”每一株水稻的位置都是固定的,順序不能錯亂,有幾千萬個序列的信息存在電腦里。研究人員將以這些信息及數據為基礎,分析選育出滿足不同生態(tài)需求、生產需求的水稻新品種,并探索集約化、規(guī)模化種植新渠道。
土默特左旗地處北緯40度,是適應種植水稻的地區(qū)。目前,內蒙古稼泰綠色農業(yè)公司通過將鹽堿地有效改良,已經培育出適合當地生長的水稻品種。公司董事長文瑞介紹,通過與各科研院所聯(lián)合,培植優(yōu)良適宜新品種,能夠提升農業(yè)經濟效益。“數碼農場”對挖掘內蒙古水稻適宜品種資源、擴展稻米生產具有重要意義。(李昊 馬曉剛)
實習編輯:于婷婷